close

徵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中潭子企業上市櫃會計服務推薦最佳稅務後盾

 

台中大雅營業登記會計師事務所, 台中北屯國內稅務諮詢, 台中高頻交易稅務諮詢

勵志文章: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根本差異    當今社會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背景、環境、關系、機遇等外在因素,還是天賦、能力、個人努力、堅持不懈等內在因素?相信看過馬克思唯物辯證法有關內外因的觀點的人不少,但真正認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條件,成功關鍵在于自身的人并不是很多。不少人都習慣于以下邏輯:當取得成功時便想當然認為內因最為重要,將成功歸于自身天賦、能力、努力等內在因素;而在遭遇失敗時則往往認為外因更為重要,將失敗的原因歸于他人或環境等外在因素。但在評價他人的成功或失敗時,態度正好完全相反,當別人取得成功時便想認為外因最為重要,將他人成功歸于機遇、運氣等外在因素;而在他人遭遇失敗時則往往認為內因更為重要,將失敗的原因歸于自身能力欠缺、天資愚笨等內在因素。    盡管以上邏輯并非無任何可取之處,但它可以保護我們的自尊心,能使我們能自如應對困難,渡過難關。可是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它不僅讓人不能正確看待自己、客觀評價別人,更容易形成驕傲自滿、經常為失敗尋找借口等不良情況。蒙牛牛根生曾說:“多為成功找方法,少為失敗找借口”。暢銷書《沒有任何借口》更是開宗明義地指出:“沒有任何借口”。    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內在因素才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最關鍵因素。那么,天賦、智力、知識、技巧、能力、毅力等內在因素中倒底哪種因素對成功最為重要呢?或許每個人心目中的成功者都不一樣,有人認為成功者就是歷史上或現實中的英雄人物,有人認為成功者是某些著名的企業家、發明家、勞模、球星、影星,有人認為成功者是身邊的上司或同事朋友,也有人認為成功者就是自己。盡管他們判定成功的關鍵性要素千差萬別,但仔細觀察與分析一下便會發現他們擁有驚人相似之處,幾乎每一個的人都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毅力。成功的人與失敗的人只有一個區別:是否能夠做到頑強和堅韌,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在沒有做之前就能確定百分之百的成功。頑強與堅韌,是行動的基礎,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質,一個人只有滿懷必勝的信念,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確堅定不移,并且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他才可能邁出堅定的步伐,產生克服困難的力量與智慧,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贏得他人的信賴與支持,最終達到目標。盡管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成功者他們面對困難時很少低頭,更很少放棄,只要認準目標他們將會竭盡全力,堅持不懈直至成功。在成功者的字典里沒有失敗,更沒有放棄,只有永不言棄。    美國前總統柯立芝在其晚年的人生回憶錄中寫到:“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取代頑強和堅韌。才能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無成的天才也到處可見;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著學而無用,學非所用的人;只有頑強和堅韌,才能無往而不勝。”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曾經說:“卓越的人有一大優點:在不利和艱難的遭遇面前百折不撓。”    著名詩人但丁也曾經說:“我推崇勇氣、堅韌和信心,因為它們一直幫助我,對付我在人世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難。”    二戰的三巨頭之一,英國首相丘吉爾先生用其一生的成功經驗告訴人們:成功根本就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的話,那么就只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第二是當你很想放棄的時候,你回過頭來看看第一個秘訣,照第一個秘訣去做,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當時丘吉爾被一家著名的大學邀請去做一次學生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嘉賓,沒想到這次演講成為他生命當中最后一次演講。也許是丘吉爾太過年邁,演講的全過程大約持續了十幾分鐘,但是全程他只講了兩句話,而且都是相同的。(勵志名言  www.lz13.cn)當丘吉爾在助手的攙扶下緩緩地走上講台,肅穆地掃視了一陣子台下黑壓壓的人群之后,用蒼老的聲音說:“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台下的學子們靜靜地等待這位世紀偉人精彩的下文,足足幾分鐘過后,丘吉爾又用他那蒼老的聲音講了一句話:“堅持到底,永不放棄!”此時的會場,空氣就像凝固了一樣,但是丘吉爾已經開始緩緩的走下講台,走上汽車,當汽車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后,台下開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場演講成為演講史上的經典之作。并非丘吉爾不會演講,台下的學子們早已被這位世紀偉人的生命之音所深深的震撼。    風靡一時的美國著名電影《阿甘正傳》中的阿甘盡管是一個智商只有75的地能人,但卻憑借其堅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    古往今來無數事例說明堅持可以創造成功,更可以創造奇跡。    荀子曰:“九層之台,功虧一簣;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用每天把手向前擺動300下,然后再向后擺動300下的簡單事情告訴我們堅持對成功的重要性。    古人用“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事例說明了堅持精神的可貴之處。    曾國藩以中人之資,成就非凡之功。知其難為而為之,稟堅忍之性,修身齊家,終于成為一代名臣。其親身經歷說明,天資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    美麗看似遠在天邊難以追尋,其實近就在眼前,只是我們未曾發現,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從來就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幸福看似漂浮不定、難以擁有,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目前擁有的健康、親情與友情不也是一種莫大幸福?只不過我們未曾珍惜,一旦失去才后悔莫及。成功看似神秘莫測、遙不可及,其實就在腳下,只是我們未曾意識到成功的關鍵,未曾發掘自身巨大潛能。拿破侖·希爾曾說:“人人都可以成功”;美國旅店大王希爾頓曾說:“一個人可以沒有資產與后台,但只要有信心和微笑就有成功的希望”;張瑞敏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平凡者與不平凡者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堅持,他說:“所謂不簡單,就是把最簡單的事情千百次不厭其煩地去做;所謂不容易,就是把很容易完成的事情每一次都能認真做好。”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我們認準目標,堅定信念,懷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執著精神,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分頁:123

少年遠方  文/洛洛  那是個初冬,雪被風蕩著,一點沒一點地下。到了傍晚,雪下大了,襯著冬日的晚霞,天空如一匹被白雪珍珠綴上的紅色緞子,被風刮出了優美的層層波浪。波浪流入人間,撒一地醉紅色夕陽。這夕陽里一位男人身影走動著。  這個身材矮小清瘦,說起話來粗聲粗氣的人是我父親。他長得不好看,一頭亂兮兮的黑發,后背略佝,鼻翼塌陷,還有雙目空一切的眼。后來我知道,父親的眼里并不是完全目空一切的,那是他眼光的聚焦只在一個人身上,只有一個明確的點,所以周圍的一切自然給失焦了。父親眼中的那個點,是個直發及腰、著一襲月白長裙、眼神卻世故、老成的少女。這個女人后來成了我母親。  大致是這樣,一個初冬的傍晚,雪下大了,他又悄悄跟上她,跟上她前去約會的腳步。此前他已跟了她幾個月之久,對她每天規律性的生活了若指掌。每天下午6點,她會準時在電影院門口等她當電影放映員的男朋友回家。  可今日卻不同以往,她等到男朋友之后,臉上不再有微笑了。他遠遠看著他們手舞足蹈,吵架的聲音被大風吸進雪里。然后他看到她的男朋友抬手扇了她一巴掌。  他知道原因。這個小城對她的流言蜚語從不停歇,八十年代末的社會還不開放,她的一切行為在人們眼里都是怪的,并且可以被稱為“風流”。在她的風流背后,蠢蠢欲動著一幫男人,都想沾惹些她的風流。我父親就在其中。  此刻,父親卻不想再做她背后的追隨者了。他短粗的腿幾個跨步奔到她和男朋友面前,抬手就給了那男人一拳。兩個男人滾在雪里,打得鼻青眼腫。他們身邊的少女哭得一塌糊涂,誰也不知道她的哭是因為男朋友提出了分手,還是突然殺出的小英雄把她感動了。反正她一直哭著,最后她和他一起走在回家路上了,她還是哭著。  他那時是個什么都不懂的大學生,臉頰上已經爬出第一層絡腮胡。他長得丑,卻因為是市里唯一的大學生,所以也有不少女孩喜歡,但他誰也不接受,人人說他前途一片光明,以后肯定是不會留在這個落后小城的。但只有他心里明白,他目空一切的眼里早有了她。  母親每天的約會改了對象,變成了在雪地里默默追在她身后的這個大學生。他們每天都在電影院到鋼鐵廠家屬區的路上散步,像幾個月前她和放映員每天走過一樣。但是他們不說話,有的只是她時不時的一聲嘆息,還有從這嘆息聲中猛然抬起頭望著她的他。  一個多月的寒假過去了,他出發回大學前,她把他叫到家里。父親由此得以看到她全部的生活:一個小鐵鍋,一把折疊的簡易小木桌,沒有凳子,只能坐在簡易鐵床上。父親想,在這鐵床上曾“咯吱咯吱”生出過多少情事?現在他的情事也要在這鐵床上發生了嗎。  果然就發生了,她當著他的面把衣服脫掉,然后換上一身很薄的輕紗睡衣。她的衣服真是多,各式各樣的,都是她自己設計,又跑到省城買布找裁縫做的。她走近他,身體貼近他,然后她把他緊張到顫抖的頭發上的一根雞毛拂掉。他在來她家之前,剛剛放過雞。  她哈哈大笑,這笑放浪了,成了流言蜚語里的那個她。她說:“我在你眼里是這么個人吧?”他倔強地搖搖頭。她又換了樣子,臉轉過去望著窗外白茫茫的雪景,說:“你是唯一真心待我的人。”  最后,他把自己的日記本留給她。那里面裝著他對她全部的思念,從幾個月之前第一次在全市文藝匯演上見到她,一直到昨天,他一直沒斷過對她的思念。他從沒想過自己能離她如此之近。他寫道:“我不知道你以前受過什么傷,但我想保護你,等我大學畢業回家鄉,我娶你!”  母親在他走后,每天都會抽時間讀他的日記,直到那本日記上的紙頁被她的淚打得濕黃。兩年,他沒有再回來,信也是寥寥幾封。當她有點懷疑曾經他的真心時,他回來了。  人人都說父親傻,為了個不值得的女人放棄大城市的分配工作,回到窮鄉僻壤。他回來的第一刻就去她家里找她。穿過幽深骯臟的走廊,他立定在門口,整整衣服,輕輕推開沒有關嚴的門。她似乎正專心寫著什么,竟沒有被聲音驚動。他俯頭一看,發現信紙上飄滿她的淚。他只看清了一句“我不能耽誤你……”,就什么都明白了,他突然抱住她。母親把身子終于給了他。  母親有了我之后,才徹底被爺爺奶奶接受。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發現父親對母親的愛就像個小男孩,膽小甚微,帶著極強的寵溺之心。母親從不抱我,都是父親把我喜笑顏開地拿到母親面前。于是,小小的我的眼里就有了母親勉強擠出的微笑,或一句“別煩了,我在設計”。父親也沒覺得自討沒趣,還是每天不厭其煩地,要把我和她之間的距離拉近一點,更拉近一點。我再大一點時,知道了母親的不快樂,看到了放在抽屜深處的抗抑郁藥,也曾在深夜里看到父親偷吃母親的藥。父親后來告訴我他要吃藥的原因:母親每天都會把“百憂解”一顆顆倒出來數,這樣她才記得今天到底吃沒吃過。為了能讓她少吃幾天“百憂解”,父親只好用自己健康的身體替母親解憂。  母親的服裝品牌終于走出縣城,上到全國舞台時,我八歲。那時父親被藥折磨得禿頂了,成了更丑的男人。母親也被藥折磨得滿臉皺紋,眼睛成了父親少年時的目空一切。母親要去北京參加服裝設計節,堅持不肯讓父親同去。他給她收拾箱子,八月帶了滿滿的冬裝,說北京冷,穿不了短袖裙子。母親笑話他,卻接受了。母親臨行前一陣,我又偷偷看到父親半夜起床,給母親腌制她喜歡的蘿卜干。我想吃幾塊,父親頭一回說不。他說:“你媽去北京兩個月,飲食不習慣的,沒有這個她不吃飯!”  送走母親后,父親走在長長的大馬路上,邊走邊哭,像個小孩遺失了最心愛的玩具,那種哭是埋在平靜下面的歇斯底里。我像個大人拍拍他的肩,問他:“你知道媽媽活得不開心嗎?”  他詫異地轉過頭,木訥地瞧著我,似乎想不到才八歲的我能說出這樣一句話——或說——戳破了這個真相。  也許是我意料之中的,但絕對不是父親意料中的:母親隔了一整個冬天都沒回家。服裝節早過了,母親也從沒聯系父親。這次,他真正把母親留下的“百憂解”當藥吃了,甚至比母親之前吃的劑量還大。有一天我看見他在收拾箱子,我問他:“你干什么?”他說:“上北京找你媽媽!”然后他把一整罐腌菜晃到我面前:“我知道她不肯好好吃飯的!”  我沒忍心拆穿他,這個小城里誰都知道母親和一個服裝商好上了。那人是母親的初戀。  三月初,北京的柳絮漫天飛舞,像春天的雪。父親拖著我和他為母親準備的一大罐腌菜到北京二環內的一個高級小區門口。他向保安打聽母親。保安給樓上打了電話。十幾分鐘后,我看到了消失近一年的母親。  我和父親都落淚了,我們像兩顆被遺棄的石子,被人扔在路邊,被母親拾起,以為從此有了家,卻忘記了我們只是石頭,結果又被扔回路邊。  她燙了卷發,臉上的皺紋被白粉遮沒,整個人看上去比以前在家時健康年輕。她沒事人一樣,脫口就問:“帶離婚協議來啦?”她一口的別扭普通話讓我渾身難受。  我這才知道她是有聯系過父親的。她曾把一紙離婚協議寄給父親,別的話、別的解釋卻一句也沒留下。  父親點點頭,把簽好字的離婚協議和腌菜交給她。她莞爾一笑,說:“現在誰還吃這個!”她順手把腌菜交給旁邊保安亭的保安,把父親每天放下工作不做,剪蘿卜條把手剪爛,又每天不睡覺半夜起床查看腌制程度的,父親腌得最好的一罐腌菜順手給了保安。  父親也笑著對保安說:“好吃呢!”我氣得渾身發抖,把腌菜搶回來,拉著父親就走,把父親滿腦子的話擱淺在和母親遙遠的距離之外。  第二天我們又去找她,才從保安口中知道她和新婚丈夫去美國度蜜月了。回旅館后,我對父親說:“看完長城就回家吧。”父親卻一定要把行程走完。他是個有計劃的人,絕對受不了計劃有變。他的計劃是,給母親十五天時間,也給自己追回母親的十五天時間。我問他為什么不肯走。他說:“我和你張叔李叔打賭你媽媽能回家,我不能就這么輸著回去……”  我知道,他是給自己制造了一個幻象。他活在幻象里,覺得母親還是他的,不管現在她的肉體睡在哪個男人身邊,不管她的心現在給了誰。在他的幻象里,母親被重新捏塑,一個全心全意愛他的,一個從十五年前就只愛他的母親出現了。  他如愿在北京待了半個月,期間我們去了長城、故宮,在旅館門前的烤串攤上吃了幾百串羊肉。我堅持陪他過完了幻象中的與母親團聚的十五天。  我們坐上了回家的火車,火車行駛在空蕩蕩的北方平原時,已是深夜。我從昏倦的睡眠里掙醒,看到父親把頭倚在玻璃窗上睡著了,懷里抱著那罐精心腌制的腌菜。(www.lz13.cn)我小心地把它抽出父親的懷抱,扭開蓋子偷嘗一口。味道不酸,也不太辣,記憶里每次得伴著它才能咽下飯的腌菜,成了平平淡淡的味道。像父親平淡而庸俗的一生的味道。  母親再婚后,父親從此拒絕做腌菜。他總和我說:“給你媽媽打個電話嘛!”我拿起電話后,他又在我和母親說話的間隙里插幾句:“你問她生活習慣嗎?”“你問她缺不缺錢?”“你給她說藥要少吃!”我把電話塞給他,讓他和母親直接對話。他傻笑一下,接過電話,假裝豁達地說:“喂!還好吧?……想你呢!我和兒子都想你!……哈哈哈……”可每回掛斷電話,我總看到他要去洗把臉,用冷水把紅彤彤的眼睛洗成沒哭過的樣子。我嘲笑他:“哭啦?”他笑嘻嘻地回一句:“你才哭了呢!不哭,不哭!”  到我十二歲要去北京上學之前,父親給我做了罐腌菜,讓我給母親捎去。四年后再見到她,她已是服裝業里的風云人物,在全聚德的高級包廂里接待外賓。我怯生生地進門,被她一把拉過去,然后用流暢的英文被她介紹著。  我沒來由地一陣氣憤,把一罐腌菜聲響很猛地拍在轉動圓盤的精美佳肴中。它顯得如此丑陋,又格格不入。母親的臉霎時垮下來,隨即又恢復成滿臉堆笑。在笑的間隙里,她把頭轉過來,溫柔地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眼那罐腌菜。我突然間理解了她之前的不快樂。她嘆息一聲,然后低聲和我說了句“對不起,兒子”。我知道這聲抱歉也是她對父親說的。  這聲抱歉瞬間被席間的喧囂殺死了,無聲無息了。這聲抱歉藏在父親和母親的悠悠歲月里,藏在尋常人家餐桌缺席的那個空位之上。  摘自《我只是不想大多數一樣》 汪國真:走向遠方 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 年輕時應該去遠方分頁:123

不要說你一無所有,你不是還有病嗎?  我常常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知道自己有病的人,一種是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  對于第一種,我敬佩至極。他們具有良好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反思能力。他們敢于直面自己的不完美,敢于正視自己的問題,并且有改正的意識,想讓自己變得更好。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也是有責任的。即使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他們也會有反思的意識:是不是我也錯了呢?  我始終覺得,有問題不可怕,只要有自我意識、積極反思、積極改進,就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完美的人。我把他們叫做——責任者。  對于第二種人,我也敬佩至極。他們沒有自我認識及自我反思能力。他們是真正完美的人,因為問題從來都不屬于他們。  如果在生活中他們出現了痛苦,通常是環境的錯、時代的錯。如果他們在和他人的關系中出現了問題,他們通常會認為是戀人、孩子、父母、朋友、同事等人錯了,而他們自己是不會錯的。  所以他們把世界上的人又分為了兩種:認同我的人和不認同我的人。我把這類人叫做——受害者。  當然,鮮有人在這兩個極端里。我們都在這兩個值的區間里搖擺。  說到底這兩者的區別就是:人是否能在問題里進行自我反思,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并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實現自己想要的結果。  然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都說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的責任。都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每個人都有錯。道理知道了很多,但是事情一上來的時候,還是會認為他者的錯。  于是抱怨、憤怒、指責、委屈、煩躁、控制、看不慣,并不斷的用這些情緒折磨自己,借以想要完成懲罰他者,實現自己的目的。始終不愿意去看到所有這些不爽的背后,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即不愿承認其實自己也有病。  人的生活由三類關系構成:和內在自己的關系、和他人的關系及和環境的關系。這三類關系都是兩者互動共同完成的,兩者也都有責任。人們所有的痛苦都是基于這三者的關系不良產生。  例如和內在自我關系不良,就會把問題歸因于不夠努力的自己,產生抑郁、自責、自卑、悔恨、焦慮、迷茫、挫敗、自我否定等情緒。  和他人關系不良就會把問題歸因于他人,產生指責、討好、逃避、否定、生氣等情緒。  和環境關系不良就會將問題歸因于環境,像出門遭擁堵是交通的錯,天氣太熱是政府綠化的錯,找不到工作是學校背景不好等。  總之我們不爽的時候,我們如果不能有效的進行自我反思為什么會這樣,而是一度的沉迷于指責他人和自己,我們就難以改變現狀。  我有一劑良藥,能根治人類的痛苦,那就是:意識到自己有病,并積極找方子治病。即通過反思和覺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責任,找到相應的改變策略,一改以往慣有失敗的模式,并積極行動,就可以改變結果。  我始終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現狀,并且讓自我和結果都越來越好。只有他愿不愿意意識到自己責任的區別。  而意識到自己有病的時候,恰恰是在人們感覺到痛苦和不爽的時候最容易做到。人們了解自己,探索自己,感受自己,通常也是在人們不爽的時候完成。比如說感受到了負面的情緒和遇到了我們不喜歡的人與事。  心靈導師們常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些不喜歡的人是來給你做功課的”之類的話,其實這些話是想告訴我們,所有讓我們痛苦的人和事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它們的出現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反觀自己,改變自己。即更好地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有病。  那些負面情緒是來幫助我們的,負面情緒是提醒我們去看看內在有什么東西卡住了,然后我們可以把卡住的東西拿掉,讓自己的內心更暢通、更強大。  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是來給我們做功課的。他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會提醒我們去看看我們怎樣運用了移情、投射等機制,怎么把最初依戀關系轉移到他人身上。他人會成為我們有效的鏡子反射出我們的問題,讓我們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并改進,讓自己變得更寬容、和藹、親和力強。  環境也是。我們怎么對待了周邊的教育、社會、大環境,我們就是在怎么對待自己。  失敗與挫敗也是來幫助我們的。失敗不是讓我們折磨自己的,而是讓我們更好的停止并反思人生之路,避免盲目和冒進而犯更大的錯。  所有讓我們不爽的失敗、他人和事物都是在提醒我們自身的行為模式和思考習慣出了點問題,需要我們跳出來看看。  當然你也可以陷入另一個極端:不知道自己有病。不知道自己有病分為兩種癥狀:一種是“我沒問題,我是對的,是他的問題”,一種是“我知道我有問題,但是他也有問題啊”。這兩種情況都會基于對方的問題為主,期待對方改變。他們的主張是“你改變了,我就好受了。”  這感覺就像,你照了個鏡子,然后覺得鏡子把你弄得太丑了。于是你嫌棄鏡子有問題,然后又換個鏡子,再換個鏡子。當然,鏡子可能本身也有問題,但都不如你把自己弄得好看一點來得實惠,這樣至少你不用太挑剔鏡子,能照出你美麗的適合你的鏡子也很多。  拼命的指出他人的問題來,不過是想證明自己是好的對的,不過是想獲得一點價值感的認可,證明自己是有用的,是好的。你變得好了,就可以滿足我了,我就不用改變了——這樣,你就成了我媽了。但是一旦別人改變來適應你,也意味著你把自己困住了,因為你要依賴于這個人才能滿足你。其他人你就很難控制了。  所以讓自己自由、幸福、快樂的方式,就是意識到自己有病。這包括:  拿回自己的責任。所有的問題都有自己責任的部分,改變自己能做的這部分,就會影響結果的改變。  看到自己的選擇。面對一件事情,你至少有3個選擇。如果你覺得只有一種方案,那也是你的問題,因為你沒有站到更高的角度來看,用思維定勢把自己框住了。  感激所呈現的資源。所有的痛苦、問題、你認為有問題的人都是來幫助你成長的,感激他們。  欣賞自己。自己還能看到問題,并且能為改變問題做些什么。僅僅為自己能做的改變的部分,欣賞自己。  最后,我想說,當你意識到自己有問題,覺得自己不好的時候,不要覺得自己一無所有。起碼你還知道自己有病,有病就能治,治了就能好,好了就能幸福。因此有病等于幸福。  當你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的時候,那可能真的是絕癥了。完美是不存在的,單方面的錯誤也是不存在的,你連問題都意識不到的時候,那真的是——一無所有。因為連改變的意識都沒有,機會也就更沒有了。  放過自己。絕對的心理健康和絕對的身體健康一樣,是個泡沫。我們都有病,但是有病不是讓我們自責和自卑的,而是讓我們活得更好更幸福的。  病,是個褒義詞。 寫給和我一樣曾經一無所有的人 北漂女青年的奮斗史:誰不曾有過一無所有的青春 努力奮斗,為了報復此刻的一無所有分頁:123

ACC711CEV55CE


台中西屯公司節稅推薦會計師事務所
台中中區財產移轉規劃 導電玻璃產業節稅方式 想要知道自己勞保投保年資?該怎麼查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4jw5xsjc 的頭像
    4jw5xsjc

    吳秉春的開箱推薦文天地

    4jw5xs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